文/中国城市经济文化专研会秘书长 高峰
新一轮的全球并购潮已来临,与以往不同,这次的重点是以技术和经营结合起来带动品牌、渠道、人才、资本的全球性转移。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某些制造业面临困难,这些国家的公司借助中国的资金和庞大的市场,同他们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结合起来,使发达国家部分处于困境的公司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而中国公司也可以通过国际并购推动自身转型升级。
2月28日,中粮集团通过官网正式宣布与总部位于荷兰的全球农业产品及大宗商品贸易集团尼德拉签署协议,收购其51%的股权。通过这次战略合作,中粮集团今后不仅能够在进口食物产品价格上获得优势,还可以利用尼德拉强大的粮食采购平台和全球贸易网络,将触角延伸到巴西、阿根廷及中欧地区,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7月15日,国资委启动包括混合所有制在内的“四项改革”,中粮集团、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等6家央企纳入首批试点。这被业内认为,随着混合所有制的推进,决策机制更为透明,有利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逐步形成,更有利于借助国际资本和行业龙头的力量打造国际化产业平台。
中国政府做出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决定,不光只是吸引海外公司到中国,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公司不断进行海外并购投资服务。海外并购的重要性就在于提升自己的资产和位置。这样一种转变,中国不光只是拥有美国1.28万亿美元国债,同时拥有澳大利亚的煤矿和法国汽车制造商的股份。随着中国相关政策的施行,今后以中国为主导的并购投资潮将很快到来。
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达到900亿美元,在2012年的基础上增长了25%,中国海外资产占自己GDP的6%,投资增长高于美国、欧洲和日本公司。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次并购投资潮给了中国一次机会,我们不能错过,也不应该错过。
相比前几次的并购潮,本次要解决中国产业升级阶段性的问题,欧美公司先进技术和服务向中国转移的过程性问题以及转移需要的有效平台和渠道问题。解决这3个问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资源,资源已经到了我们的门口。以技术转移为核心的投资并购,取代了以美国投行为主导的资本并购。以技术为核心的国际并购需要有效平台,这需要掌握3个关键要素,一是掌握中国转型需要的成熟技术资源,其次是掌握国家产业发展趋势和国际并购中的相关政策,最后是掌握地方政府和公司合作化战略的需求。
9月16日,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651.7亿美元,同比增长15.3%;8月对外直接投资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112.1%。与此同时,国家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指出,明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将超过利用外资规模。
未来中国公司可能会遭遇五大因素制约。最重要的是出价高,出价太高导致无法支付贷款利息,使得利润降低;其次是过于乐观,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必然;第三,过于低估整合的困难,并购以后必须整合相关工艺、文化、团队,其实非常难;四是资本不够,最后一个风险则是并购过程太长。2004年,上汽集团耗资5亿美元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此举被誉为中国汽车公司首次“走出去”的标杆。并购成功后,双龙并没有给上汽带来意想中的成绩。合作之初,双方就因何方公司文化为主而产生分歧。上汽和双龙在管理文化上的差异和矛盾让双方的关系难以为继。2009年2月,双方合作以双龙破产重组结束。了解和尊重被收购者的文化,才能取得被收购者的信任,而信任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新一轮国际并购看似如火如荼,其实才刚刚开始,跨境并购仍然面临信息不对称、人才储备不足、跨国管理团队经验不足、文化差异等瓶颈。国家相关部门应为公司提供更加透明、更加稳定、更加便捷的制度环境。